
第一世代
开端
2000
首个命题1992
腾龙大变焦镜头始于1992年上市的71D其焦距从28mm到200mm,变焦倍率达到7.1倍
- 被赋予的挑战
-
产品的开发是在1989年,上市的三年前。开发团队接到的命题是“做一款便于携带的高倍率变焦镜头”。当时,虽然已经有相似焦段的镜头,但都又大又重,画质也无法达到预期,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不是一个能够轻松使用的产品。
于是,开发团队将烟盒旋转一圈的大小设定为目标尺寸,用格纹纸做了一个圆筒作为模型,便开始了开发工作。
- 艰难的开发、产品形态的诞生
-
“便于携带的高倍率变焦镜头”的开发,远比想象的要困难分辨率测试,经历多次碰壁后,腾龙利用自身在摄像机事业中多年的高倍率变焦镜头设计和制造经验,结合当时非球面镜片(复合非球面)成功量产,终于培育出了一种产品形态。
- 历经三年努力终获成功
-
由此诞生的71D采用了大量腾龙自有技术。优化配置的非球面镜片可有效矫正像差,三凸轮变焦结构及轻量化材料(工程塑料)也被纳入其中。再加上各种提高生产精度的技术,终于成就了这款产品。
- 新的命题
-
71D在欧洲和美国市场受到热捧,后来在日本也大受欢迎。然而开发团队并不满足于现状。这是因为全焦段最近拍摄距离(与被摄体的最近可拍摄距离)被限制在了2.1m。虽然这对于200mm的长焦镜头来说并非不自然,但对于包含有28mm广角的变焦镜头就有点不够了。于是,进一步提升的命题便浮出了水面。

- 型号 71D
AF28-200mm F/3.8-5.6
Aspherical - 初代28-200mm,成功实现小型化。
2000
更短的最近拍摄距离
- 从1996年171D的发布开始
Model 171D -
171D与71D的一大差异就是最近拍摄距离。相对于71D的2.1m,虽然限定在135mm焦距,但171D的最近拍摄距离也一举缩短到52cm。反应胶片上被摄体最大成像尺寸的“最大摄影倍率”也从1:9.5提升到1:4.8,进一步提高了大变焦镜头的实用性。
这是通过重新设计对焦方式实现的。71D采用的是前对焦方式,随着拍摄距离的缩小,前端大镜片会向前方伸出,而171D则改用了通过移动镜头内部小型镜片来进行对焦(拍摄距离变动时镜筒长度不变)的内对焦方式,可在不降低成像质量的情况下进行近距离拍摄。然而,由于最近拍摄距离会随着焦距不同而略有变化,开发人员对171D仍不满意。
之后,在2000年推出的371D,便是一款近摄能力令每一位开发人员都感到满意的大变焦镜头,49cm的最近拍摄距离,尽管只比前代型号略短,但却可在整个变焦范围内使用。望远端200mm时最大摄影倍率为1:4,更是达到了接近微距镜头的水平。

- 型号 171D
AF28-200mm F/3.8-5.6
LD Aspherical [IF] Super - 第二代28-200mm。
最近拍摄距离缩短。

- 型号 371D
AF28-200mm F/3.8-5.6 LD
ASPHERICAL [IF] Super II-Macro - 第三代28-200mm。
全焦段最近拍摄距离0.49m。
- 变焦倍率扩大到两位数(另一发展方向)
-
至此,腾龙高倍率变焦镜头的焦段在当时就是28-200mm一种,而为了满足用户对更长焦距的需求,腾龙又在1999年推出了28-300mm(变焦倍率10.7倍)的185D,将望远端增加了100mm。185D的尺寸虽然比171D等产品稍大一些,但还是得到了那些希望体验更远距离摄影乐趣用户的认可。之后,直至2005年数码专用型号推出之前,腾龙的大变焦镜头系列,均可分为28-200mm和28-300mm这两大类。

- 型号 185D
AF28-300mm F/3.5-6.3
LD Aspherical [IF] MACRO - 初代28-300mm。成功实现小型化。
第二世代
小型化时期
2002
- 轻量、紧凑
-
2001年,A03面世,它实现了腾龙自身产品中前所未有的小型轻量化。
凭借腾龙XR技术,滤镜口径也从171D的72mm变为了62mm。
在光学设计上,原本是在前侧大型镜片组中采用低折射率玻璃材料来抑制像差,现在改为将高折射率玻璃材料置于前侧镜片组中,像差则是通过后侧镜片组矫正,这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光学设计。
前侧镜片组配置了高折射率镜片后光学系统的长度变短,镜筒尺寸可大幅降低,A03就此诞生。在努力实现“在任何地点,拍摄任何事物”的大变焦镜头初衷的道路上,A03是一款在尺寸方面取得很大进步的型号。另外,镜筒外观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当代设计趋势逐渐出现,而XR技术也被加入到28-300mm系列中,于是在第二年的2002年腾龙又推出了A06。当时,单反相机正处于历史性的变革之中。

- 型号 A03
AF28-200mm Super Zoom F/3.8-5.6
Aspherical XR [IF] MACRO - 第四代28-200mm。
突破性的小型化。
滤镜口径72mm→62mm。

- 型号 A06
AF28-300mm Ultra Zoom XR F/3.5-6.3
LD Aspherical [IF] MACRO - 第二代28-300mm。
突破性的小型化。
滤镜口径72mm→62mm。
第三世代
数字化技术导入期
2007
- 数码时代来临
-
2000年前后,数码单反相机售价降低,并因其与电脑及打印机良好的兼容性,以及不需胶卷和冲洗费用的成本优势而迅速普及。然而由于数码相机的成像特质,镜头的像差、眩光及鬼影等会比胶片相机更明显,其中在内表面反射引起的眩光问题上,为胶片相机设计的传统镀膜出现了矫正能力不足的情况。另外,远心度(光线和光轴被视为平行的光学系统)也变得越发重要。
随即腾龙推出了Di(Digital Integrated)系列,这一系列的镜头根据数码相机的特性在光学设计和镀膜上进行了优化。2004年,在大变焦镜头A06的基础上腾龙又发布了A061,但原本28mm的广角在APS-C画幅数码相机上等效焦距将变为42mm*,这导致镜头的适用范围偏向了标准到望远焦段。
为此,腾龙开发了专门用于APS-C画幅的大变焦镜头,并于2005年推出了适用于数码相机的产品A14。18-200mm的焦距相当于全画幅的27-300mm。由此,拥有与APS-C画幅相匹配成像圆的Di II系列正式登场。
2006年28-200mm的A03也更新了适用于数码相机的版本——A031(Di系列)。
- * 佳能EF卡口的35mm全画幅换算倍率为1.6。

- 型号 A061
AF28-300mm F/3.5-6.3 XR
Di LD Aspherical [IF] MACRO - 第三代28-300mm。
数码优化设计。

- 型号 A14
AF18-200mm F/3.5-6.3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MACRO - 适用于APS-C画幅的18-200mm。
腾龙首款专为数码相机设计的型号。

- 型号 A031
AF28-200mm F/3.8-5.6 XR
Di Aspherical [IF] Macro - 第五代28-200mm。
数码优化设计。
第四世代
VC导入时期
2008
- 更高变焦倍率,并搭载VC防抖
-
2007年,在71D迎来发布十五年之际,数码专用系列Di II中的大变焦产品再次提升变焦倍率,18-250mm焦段的A18面世,其变焦倍率达到了13.9倍。与上一代产品A14相比,镜筒大小基本保持不变,且只增加了30g的重量。
不仅如此,同年推出的大变焦镜头A20,搭载了腾龙经多年开发出的光学防抖技术VC(Vibration Compensation)。与此同时在标准变焦和长焦变焦镜头上,防抖功能也开始逐渐普及。A20是适用于全画幅数码相机的Di系列产品,焦段为28-300mm。能够获得相当于4档快门速度的防抖矫正效果,这在大变焦镜头上是难以替代的重要性能。腾龙独立开发的三线圈系统,还能提供如同静止图像般稳定的取景器影像,这种划时代的镜头内置防抖功能,得到了众多用户的青睐。
很快VC也出现在了APS-C数码专用系列DI II的大变焦镜头产品中,2008年B003上市。除搭载VC外,望远端也比A18更长,达到了18-270mm,15倍变焦配合防抖功能,使得拍摄更为轻松。

- 型号 A18
AF18-250mm F/3.5-6.3 Di II
LD Aspherical [IF] MACRO - 变焦范围提升至18-250mm。
变焦比达13.9倍。

- 型号 A20
AF28-300mm F/3.5-6.3
XR Di VC LD Aspherical [IF] MACRO - 第四代28-300mm。
腾龙首款搭载VC的镜头。

- 型号 B003
AF18-270mm F/3.5-6.3
Di II VC LD Aspherical [IF] MACRO - 初代18-270mm。
搭载VC,变焦比15倍。
第五世代
VC小型化
新驱动系统导入期
2011
- 大变焦镜头的理想形态
-
此前腾龙大变焦镜头的AF驱动系统中,一直使用的是DC马达。这种马达性价比高,作动响应也没有问题,但驱动声音偶尔会让人感到困扰,因此腾龙开始研发一种使用压电元件的新型驱动(马达)。凭借压电元件的特性,这种马达可提升AF驱动时的静音性能,还能紧凑地安装于镜筒内。同时伴随着VC的小型化,由此诞生了专用于APS-C画幅数码相机的大变焦镜头B008。
B008采用驻波型超声波马达PZD(Piezo Drive)和小型化VC,实现了逼近A18的紧凑外观。其小巧的尺寸在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上能够取得良好的尺寸平衡,外加安静顺滑的自动对焦,为用户带来理想的大变焦使用体验。
作为“大变焦先驱”的腾龙,挑战仍在继续,2010年前后面向不断扩大的无反相机市场,腾龙开发了APS-C画幅的大变焦镜头B011。设计虽然小巧轻便,但不失良好画质,镜头焦段18-200mm,并搭载VC,在日常拍摄或是旅行摄影中都能获得清晰锐利的照片。

- 型号 B008
18-270mm F/3.5-6.3
Di II VC PZD - 第二代18-270mm。
搭载VC、轻便小巧。

- 型号 B011
18-200mm F/3.5-6.3
Di III VC - 腾龙首款无反镜头。
搭载步进马达。
第六世代
功能、性能的成熟期
2015
- 对终极大变焦的追求
-
2014年4月B016登场,它在B008呈现的大变焦理想形态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完成度。B016的变焦倍率18.8倍,带来了人们期待已久的16mm广角(相当于全画幅的24mm)*,望远端也达到了比B008更长的300mm(相当于全画幅的450mm)*。最大摄影倍率1:2.9,最近拍摄距离39cm,进一步强化微距性能。新型材质UXR及非球面镜片的优化配置,实现了小型轻量化和锐利的画质表现。镜筒外观经重新设计,钨银品牌标志环等彰显着具有格调的高级质感。这是一款适用范围广阔,在画质、性能、品质上均有良好表现的镜头,是腾龙在追求“终极大变焦”历程中的代表产品。
在之后的2014年6月,适用于全画幅单反相机的A010,以及适用于微4/3无反相机的C001相继上市。2015年8月,腾龙最畅销的A14迎来后续机型,搭载VC且更轻更易于使用的B018面世。
- * 佳能EF卡口的35mm全画幅换算倍率为1.6。

- 型号 B016
16-300mm F/3.5-6.3
Di II VC PZD MACRO - 追求终极形态的大变焦镜头16-300mm。
变焦比18.8倍。

- 型号 A010
28-300mm F/3.5-6.3
Di VC PZD - 第五代28-300mm。

- 型号 C001
14-150mm F/3.5-5.8 Di III - 适用于微4/3系统。
搭载步进马达。

- 型号 B018
18-200mm F/3.5-6.3
Di II VC - 腾龙畅销机型的后续产品
18-200mm。
第七世代
迈向新阶段
2024
- 探索新的可能性——高倍率变焦镜头也能拥有大光圈
-
2017年7月,随着B028的推出,为腾龙自身的大变焦镜头系列开创出“超长焦大变焦”的新类别。镜头的焦段覆盖18-400mm(等效于35mm全画幅的27-600mm)*,变焦比高达22.2倍。紧凑轻巧的设计,三段伸出式镜筒,实现顺滑的操控。腾龙独立开发的HLD(High/Low torque-modulated Drive)马达,可获得高精度AF与出色的节电性。同时VC也针对“超长焦大变焦”进行了强化,为轻松拍摄提供有力支持。
- 拓展摄影表现空间
-
腾龙的大变焦镜头为顺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开始进入无反相机新领域。2020年,广角端最大光圈达F2.8的A071诞生。以往因追求大变焦而被牺牲的光圈此次得到了加强,镜头的泛用性进一步提高。
第二年,B061发布,它是一款适用于APS-C画幅无反相机的大变焦镜头,搭载了VXD(Voice-coil eXtreme-torque Drive)马达,拥有腾龙产品中最高级别的AF速度与精度,且望远端延伸到300mm。
2024年,A074的发布令全画幅无反镜头的望远端也达到了300mm,它在10.7倍的变焦范围中拥有出色的画面性能,而且小巧易用,再次拓展了大变焦镜头的可能性。
- *佳能EF卡口的35mm全画幅换算倍率为1.6。

- 型号 B028
18-400mm F/3.5-6.3
Di II VC HLD - 望远端达400mm。
搭载腾龙独立开发的HLD。

- 型号 A071
28-200mm F/2.8-5.6 Di III RXD - 第六代28-200mm。广角端最大光圈F2.8。

- 型号 B061
18-300mm F/3.5-6.3 Di III-A VC VXD - 广角到超长焦16.6倍大变焦。拥有优秀的近摄性能与高画质。

- 型号 A074
28-300mm F/4-7.1 Di III VC VXD - 手掌中的大变焦。
小巧的10.7倍变焦镜头。